靠山吃山,“拈花惹草”也賺錢
2002年冬天,在廣東打了幾年工卻沒賺到多少錢的張松回到了家鄉湘西懷化。面對家門前的大山,張松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茫然。有一天,百無聊賴的張松打開了一本書,書裡夾著一張書籤,這是一種用植物標本做成的書籤,是他在廣東花3元錢買的。“就這麼一片葉子,可賣3元錢啊!”張松拿著書籤想開了:像這樣的葉子,自家附近不是到處都有嗎?廣東人能把它開發成商品,我同樣也可以一試。 張松決定自己動手做一些書籤,家鄉的花花草草就是他製作書籤的原料。這年冬天,張松第一次到山上去尋找花花草草,鄉親們對他的行為很不理解,還以為是他是用來做藥的呢。一個鄰居問他:“你找這麼多樹葉幹什麼?”張松認真地告訴他,用來做書籤賣。 當鄉親們得知他要用樹葉做書籤來賺錢時,許多人都不相信,他們祖祖輩輩守著這些花草,但沒有一個人靠它們富裕起來。張松的父親也認為他是不務正業:“你成天搞這些,以後怎麼娶媳婦成家呢?”儘管如此,張松還是執意將此事繼續做下去。 憑著讀書時學到的植物標本製作方法,張松照著樣品做出了第一批書籤。他要試一試,這種在廣東能賣3元錢的東西,能否在當地打開市場。第一批書籤做出來後,張松又進行了改進,讓書籤看起來更加漂亮和實用。隨後,他將書籤拿到學校附近出售,他認為學校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張松在學校附近擺了一個地攤。前來圍觀的學生非常多,但是真正買的卻很少。整整一天,他賣出去5張書籤,共得7元錢。這是什麼原因呢?一個學生告訴張松,這些卡片太粗糙了,檔次不夠。聽著學生們的議論,張松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叫劉燕飛。他想,劉燕飛一定會給他答案。 說起與劉燕飛的交往,還有一段故事。2002年,張松離開廣東前曾給一家雜誌投了一篇稿,寫的是一個關於“跳舞草”的故事。稿件刊發後,看到這篇文章的劉燕飛很好奇,就給張松寫了一封信,他們就這樣相識了。 張松給劉燕飛寫了一封信,讓她給他提一些意見,並在信中附了幾張他親手做的卡片。當劉燕飛將這些卡片給她的同事看時,同事們都覺得這種卡片沒有什麼市場前景。但是,劉燕飛覺得能有這種想法,就已經是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她建議張松不要單純做書籤,製作些花草賀卡。 張松對學校周邊市場進行調查後,製作了800多張有花有葉的賀卡,這次張松把目光盯上了學校周邊的商店。這些商店的老闆看到他的賀卡時尚、新穎,都願意嘗試一下。這批產品以鮮豔的色彩、別致的造型和意韻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的目光。短短十幾天裡,賀卡賣出了480多張,這讓張松確信,劉燕飛提供的思路是對的。製作這種賀卡,投入的本錢很少,而且在後期製作時,只需要把乾燥好的花草通過自己的想像進行組合就可以了,對張松來說,這是一個本小利大的項目。這一次,張松賺了300多元,他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遠在深圳的劉燕飛。 誰說花花草草就不能賺錢?張松憧憬著將市場拓展開,賺更多的錢。 創意無價,全國首家“花吧”掀起財富風暴 到了2003年夏天,張松看到山裡飛舞的蝴蝶,他想,如果將蝴蝶和花草一起製成賀卡,可能更好賣。他想到了就去做,隨後,他將製成的標本拿到鳳凰縣城去賣。鳳凰的一家旅遊公司很看好張松的產品,定了1200元錢產品。 拿到定單,張松非常激動,這是他“不務正業”以來做的最大的一筆生意。但對方要求在“十一”黃金周前交貨,時間非常緊張,張松白天就到山上採集原材料,晚上在家裡製作,忙得腳不沾地。在製作的過程中,他發現那些作為賀卡材料的花草發生了霉變。霉變的原因是花草不能充分乾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張松和他的弟弟想了很多辦法,開始用火烤,但火候、溫度掌握不好,烤糊了。後來又用熨斗熨,但效果也不理想。後來,他們從麵包的烘烤製作中得到啟示,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徹底解決了花草乾燥的問題。 理所當然地,張松的書籤、標本受到了市場的歡迎,他也從中獲得了創業的第一桶金。這時,張松打算做一些花草工藝品。因為,花草工藝品既是真正的花草,又具有永不凋謝、不擇場地、不需種養的特點,應該很有市場。結果,他加工出來的花草工藝品很快銷售一空。 人們對張松的工藝品非常好奇,都向他了解是如何做成的,有的還說他們也想自己動手製作。這讓張松想到了創辦全國首家“花吧”:以花為主題,讓客戶自行動手做成各種各樣的工藝品,顧客既可以自我玩賞,也可以將工藝品送人,這樣豈不兩全其美?張松馬上著手進行規劃:他將“花吧”進行仿生態佈置,“花吧”裡隨處可見花草、樹桿、山藤……“花吧”雖然只有30餘平方米,但非常溫馨。“花吧”提供防曬、防腐的真花、蝴蝶,顧客可以在這裡自行製作書籤、賀卡,並可以做成各種工藝品。 張松的“DIY花吧”一開張,就吸引了數十名插花愛好者,其中既有都市時尚白領,也有年過花甲的老人。他們在這裡不僅可以賞花買花,而且還可以自己做花,學到更多的花草知識,他們還將自己製作的各種各樣的工藝品放置在“花吧”裡,讓顧客欣賞。來得更多的還是附近學校的學生,學生們自己動手製作各種產品,體驗創作的快樂。老師和家長對“花吧”的評價很高,認為“花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審美情趣,這些評價讓張松感到非常欣慰。 來“花吧”體驗DIY快樂的人越來越多,張鬆開辦了學生班、生活班和速成班,親自上課傳授技術。就這樣,張松靠著經營“花吧”,月收入上萬元,由一個窮打工仔變成了日進鬥金的老闆。後來,當地的小學還聘請張松為孩子們講課,講的就是花草標本的製作和創意。一個曾經在外地打工,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的打工仔卻成了教師,這都是因為他敢於創新,化腐朽為神奇,從家鄉的“聚寶盆”中賺錢。“我的工藝品都有自己的特點,你在其它的地方不可能買到我這樣的手工藝品,也難感受到在‘花吧’裡把玩花草的樂趣。” 野花野草成就了張松的事業,“敢於吃螃蟹”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攜子之手,共創錦繡前程 張松在生意中上也有過挫折。他銷出的一批貨被退了回來,原因是貨品褪色,紅色變成了淡紅,紫色更淡了…… 張松十分焦慮,這是一個對他的事業關係極大的技術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還會影響到今後的生意。苦悶中的他用電話向遠在深圳的劉燕飛傾訴。沒想到,不久之後,劉燕飛竟然辭了工作,來到張松身邊,表示要與他一起解決花草變色的難題。 由於花草樹葉上一般都有著一層油脂或絨毛,他們的許多次嘗試都失敗了。有一天晚上他們又忙到深夜,休息前忘了把遺留在顏料裡的花拿出來,第二天早上起來,他們發現那些花開得更鮮豔了。他們受到啟發,從而解決了花草變色的問題。 共同的志趣撞擊出兩人的愛情火花,2004年8月,喜事連袂而至,他們婚後不久,深圳就有人找上門來了,一下子訂了5000元錢的貨。也是從那一天起,張松的花草工藝品走出了湖南,銷到了山東、浙江、廣東、福建等地,他的產品受到了許多城市孩子的喜愛。 張松巧妙地將常見的花花草草進行包裝開發,並首創“花吧”經營模式,從中賺了個缽滿盆滿。這個神奇的創業故事告訴人們: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並不在天賦和機遇,而在於挖掘和創造。張松正是能夠推陳出新,挖掘商機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如果你有與張松一樣的眼光,像他一樣善於挖掘,你會發現財富離你並不遠,也許就在你家背後那座山上。(葉 子 ) 看完故事您是否也有些新創意呢?~~~~ |
- Jan 14 Thu 2010 12:17
致富經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