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精氣神」?「精」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神」是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帥。固守「精氣神」,是健康長壽的秘訣。


飲食8字訣:定時、定量、不偏、不嗜


  「精」包括精、血、津液。


一般所說的精,是指人體的「真陰」(又稱「元陰」)。


陰精充盈,可以保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更能提高抗病能力。


  精有先天、後天之分,中醫說:先天之精受之父母,是「生命之根」。旦先天之精,需要後天之精的充養,才能使其發揮最大的功能。後天之精,完全來自飲食中的營養物質,又稱「水穀精微」,有了這些營養物質的補充,人才能正常生活。


  缺乏水穀精微,人必然生病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人都必須要吃主食。


有些女性為了減肥,只吃蔬菜;一些糖尿病患者,為減少糖分的攝取,不吃主食;人體得不到足夠的水穀精微,後天之精得不到補充,基礎不穩固,怎能不生病?





 


  「8字訣」是一切養生的基礎


  「定時、定量、不偏、不嗜」這8個字,是一切養生的基礎,只有做好這8個字,才有可能去談如何滋補。


  「定時」指一日三餐必須固定,不可或缺,也不可以沒有規律。


吃飯的時間盡量一致,太晚吃對脾胃的傷害很大。


「定量」指每天攝取的食物熱量基本要一致,也就是「飯量」,一般來說,人體會自然調整出合適的飯量,而人體也會逐漸適應這個飯量。


正確的飲食方式是,就算胃口不好,也不可以一點食物都不吃;而遇到菜色豐富或胃口好的時候,也不能沒有節制的大吃大喝。


銀髮族要注意不要吃得太飽,吃飯只吃8分飽,不要有「撐」的感覺。


吃好:養氣7法之要


  「氣」是指人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駭的活動能力,人體的呼吸吐納、水穀代謝、營養輸佈、血液進行、津液濡潤、抵禦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動,無不依賴於氣化功能來維持。


  養氣7法


  「精」是基礎,「精」轉化為「氣」,來引導全身的功能。


  關於如何「養氣」,古人總結有以下7點:「一者,少語言,養真氣;二者,戒色慾,養精氣;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臟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


 





少語言:指說話要戒急戒快。


  戒色慾:指的是房事要節制。


  薄滋味:指飲食要清淡,少鹽、少油,戒肥甘厚味。


  咽津液:一種養生方法,古人認為「津液」是人體的精華,把口中的津液咽下去,有養生益壽的功效。


  莫嗔怒:指平常心境平和,不要隨便發火。


  美飲食:不是指要吃好的、吃貴的,而是說飲食結構要搭配合宜。


  少思慮:指有時間不要胡思亂想。


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帥:神


  什麼是「神」?「神」是精神、意志、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帥。它包括魂、意、志、思、慮、智等活動,藉由這些活動,能夠展現人的健康狀況。


  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具體表現。


古人很重視人的,「素問‧移精變氣論」也說:「得神者昌,身神者亡。」因為神充則身強,神衰則身弱,神存則能生,神去則會死。


 




精氣神和諧統一,養生長壽活天年


  道家養生裡有「煉精化氣,練氣化神」之說,很多小說裡,都把此當成道家修練養生的秘訣,這種觀念對於養生長壽,具有積極的意義。


  道家求的是什麼?「長生」。道家就是藉由精氣神的和諧統一,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精氣神」三者之間,相互滋生、相互助長,關係密切。從中醫學來說,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維持生命的動力是「氣」,而生命的體現就是「神」的活動,因此精充氣就足,氣足神就旺;精虧氣就虛,氣虛神也就少。


  反之,神旺則說明氣足,氣足說明精充。中醫評定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或是病情的進展,都是從這三方面來考慮。


~以上資料摘自《會吃才健康》孔令謙◎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感恩好友張偉中傳來好文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自在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