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柴燒實作基礎教育概念窯內技術與燒成曲線概述



 



                                      



 


柴燒實作基礎教育概念窯內技術與燒成曲線概述


(燒窯狀態附圖)


首先在柴燒燒製準備的第一步,須先了解窯的類型和火焰的型態,如燒製上釉作品或非不上釉作品窯,火焰型態上大致上可分為橫焰式、半倒焰式與倒焰式三種,其差距在於覆蓋作品的灰土面積,如橫焰式的窯覆蓋面積平均值為5:5,半倒焰式為7:3,倒焰式則為9:1(以窯頭作品為主),但也可藉由落灰溫域階段補充所需,或窯的高低調整,因為柴燒的技術控制和計算是一種複雜的統計,主要取決於火焰為非單一性質狀態,火焰為什麼是非單一性質狀態,火焰以電及瓦斯兩種熱能作比較,電熱能取決於電流與電壓的控制鈕調整,較為均溫呈氧化性之熱上昇,而瓦斯則藉壓力鈕和瓦斯噴嘴進氣口的調整而產生氧化與還原等效果,屬於固定控制式火焰也就是所謂的死火,可是瓦斯窯與電窯之間的不同是,瓦斯窯多了煙囪也增加了窯壓和窯內氣氛的不穩定性,但設計操作上為可掌控,可是柴燒的燃料一開始就是一個不可控制之燃料,如粗、中、細柴的火焰呈現面貌都不一樣,再者柴的密度、乾溼度、軟硬度對火的狀態都有不同的延續效果,又因為同一根木柴於燃燒後製作出的氣氛為先還原後氧化,所以是活的火焰狀態,這是進入柴燒的基本了解,所需作品效果應依窯體特性做選擇。


柴燒作品燒成效果


柴燒作品燒成效果約略區分為落灰.火色.土味.氧化還原共存(或稱窯變).金屬彩光及上釉等詳細介紹如下


落灰(自然釉)(如附圖1)


落灰成釉為目前大部分作者的操作模式,效果上以木灰所含的鐵發色,能涵蓋之色系如,淡黃色.黃色.黃綠色.茉綠色.翠綠色.深綠色.棕色.藍灰色.灰黑色.黑色.白色等,釉面上可藉由燒成曲線高低持溫達到流動結晶或乳濁失透性,而落灰之顏色一決定於850c1000c時段燒成的還原時間將土胎內所含的氧化金屬帶至土胎表層此為須具備條件之一,將落灰面燒至熔融後的還原時間為二,封窯前之最高溫度及封窯時窯內氣份為三,1150c以上鐵發色之時間總合為四等,對落灰之發色為關鍵操作方式,另外於此對木料燒成所產生顏色及灰面效果再做一次說明,許多作者經常提出所謂用相思木或樟木或松木燒成,可產生特別效果或者燒成天數較長及溫度較高等,會有別於一般柴燒效果錯誤說法,做一說明,所謂相思木或樟木或松木等皆屬於密度高的硬木類,其灰的熔點在1200c1230c之間,其發色也以鐵為主,顏色掌控於上述條件中形成,因而無所謂何種木類燒置就產生何種顏色之說,而天數較長燒成,所產生僅為灰量增多與鐵發色過度,通常呈現咖啡色灰黑色與玻化等特性,實際應先了解各溫域點所賦予土胎落灰的效果後,安排各溫域點所需之時間,才為正確方式,另外高溫燒成至1300c或者1400c以上只是讓落灰產生失透性玻化而已,效果也僅為灰量增多與鐵發色過度,通常呈現咖啡色灰黑色與玻化等特性,接著還需另外尋求,更高熔點不易製作的土礦來麻煩自己而已,因為木類落灰於1200c1230c早已熔融,1250c1260c之間即可達到上述效果,何需畫蛇添足,此為目前國內許多摸索多年作者的盲點,供陶友與愛好者逐一了解。


火色(如附圖2)


火色為柴燒中較難控制的,燒成色系由土黃色.金黃色.橘黃色.橘色.橘紅色.紅色.紅紫色.紫色.紫棕色.棕色.棕黑色.黑色等,構成原理為土中的含鐵量,及燒成時烘窯階段250c內賦予的黑煙厚薄度,與還原燒成的時間長短,以及高溫後1150c以上鐵發色之停留時間長短及還原度與封窯溫度方式等條件,是火色變化影響的關鍵。


土味9(如附圖3)


土味於製作前土調配及窯內死角運用,作品疊放密度控制等條件,藉由封窯氣分可產生白色.灰色.黑色.土黃色.橘黃色.橘色.磚紅色的差異,土的粗爌細膩對吃灰量有著極大的影響,細膩的土胎有助於火色的層次形成,但不利於土味的表現,粗爌的土胎易呈現土胎強烈對比,是土味表現須注意的重要指標,原礦土最容易呈現其自然性。


氧化還原共存(窯變) (如附圖4)


氧化還原共存(或稱窯變) ,乃藉窯內作品預設燒成偏氧化或還原氣分,適時投予中粗度薪柴或木炭製造原有色系加倍的效果,於偏氧化性窯爐燒成法中投予中粗度薪柴製造氧化還原共存(或稱窯變)效果,或於偏還原性窯爐燒成法中投予中粗度木炭製造氧化還原共存(或稱窯變)效果等,對落灰面火色範圍及土味區域都有兩倍以上的成效,此方式適用於封窯降溫狀態下,呈現較細膩表面,反之則較為粗燥。


金屬彩光(如附圖5)


金屬彩光呈現於含金屬發色較強區域,如還原性較強位置落灰較薄或火色較厚等位置,藉由封窯時之大量黑煙所產生的效果,對上釉作品也有相同於樂燒還原性彩光的作用,上述為產生各項效果變化的基礎條件,每階段都需要實際落實操作方可得。


柴燒上釉(如附圖6)


上釉作品除釉面會因窯爐之類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自然灰量反應,及燒成落差溫反應外,封窯的大量黑煙也可產生金屬彩光,目前國內也有作者,藉由瓦斯窯操控燒成落差溫與高低溫停留法賦予不穩定之氧化還原氣份,及封窯的大量黑煙,燒製天目,另外志野釉也有以瓦斯電窯,燒出鬼志野與鼠志野等效果,上釉柴燒基礎上和落灰燒成法較為接近唯有部分顏色設定差異,若與瓦斯窯或者電器窯光澤度相比較,潤度略微優勢自然變化度較高呈現單一作品風貌。


東方陶藝傳承的真意


柴燒的基礎論調中為一土、二火、三窯技,相互間是密切的搭配,但仍舊以土之呈現作骨架,火的煉製為衣裳,窯技則是效果的修飾,土對燒成的影響及設定基礎在於,地方特有土礦不含鐵或含鐵量所呈現的色澤,土的粗細度、質感、搭配灰的細膩度,是土所要設定的主要條件,而窯爐需搭配土礦特性與地方獨特氣候及燃料條件,進而產生地方文化與技術,此概念符合東方陶瓷傳承的真意,土與作者之間為對等平行互動,所產生對話結果,內含自然與文化的意義,而非西方短短數百年現代藝術,將土礦視為媒材之說,身為東方文化之國,應有對文化之素養,勿再被西方文化交流後,斬根插枝,本末倒置的謬論掩蓋。


窯內技術論述


(排窯狀態附圖)


接著窯內的技術操作,首要的是預設火路,再者作品變化設計和窯具的搭配來補充,令作品更符合設定的需求,最後是燒成效果設定等,這是整個柴燒過程的末段也是燒前重要的思慮點,所謂預設火路就是依窯內火焰流向,去調整胚體擺放位置高低及密度來阻絕或疏通火焰流向,達到所需窯內熱流動力及氣氛對作品之效應,舉凡預設火路的評估皆靠主控者的經驗累積,所以在火路設定上約佔


整體過程百分之10的重要比例,作品變化設計的程序應將作品大小、高低、


型態、類別做一明顯的區分,按照火路的設定位置分配作品作用性溫域及高低位置排列,然後即是作品放置角度如正放、橫放、斜放、倒放等360度的放置方式和作品型體相互疊放、遮擋來產生線條或塊狀、點狀效果,接著選定各類輔助物料來修飾作品,能預設產生的溫域效果,如牡丹餅(如附圖7)、稻草(如附圖8)、稻殼(如附圖9)、貝殼(如附圖10)、木灰(如附圖11)等協助窯內的缺點死角問題,使有缺憾的位置發揮最大的功能也間接提昇作品的品質。(特別提及所用之物料皆為自然物亦可循環於其他用處使用)燒窯前亦需將窯門的投柴孔,進氣孔做妥善的比例設定封門與柴整理如粗、中、細、軟、硬分類長短排列。


燒成曲線設定


接著進入最後的燒成效果,曲線設定如各燒成溫域效果時間編排進氣控制搭配灰火顏色預設,封窯氣氛掌控等都屬於窯技所涵蓋的範圍,任何一個步驟缺一不可,在柴燒的過程少一份耕耘即少一份收穫是不可忽視的條件,而釉藥燒成的基礎方式,也如同上述條件的簡化形式燒成下列為燒成曲線表及效果影響說明。


 


1煙燻期100c350c,時間約2430個小時,作用及效果為烘乾胚體與燻煙,讓胚體附著大量黑煙,以製造火色基礎條件,燒置時需打開投柴孔,火膛內预放大柴(如樹根粗大之木頭) ,由氧孔投柴燃燒火膛內大柴,避免升溫過快,但應注意氧孔進氧量,大柴未燃燒完之前,約保持在250c內,待大柴燃燒完後,開始由投柴孔投柴,燒至350c黑煙炭素消失止,為煙勳期。


2排水期350c650c,時間約815個小時,作用及效果為土胚中結晶水之排放與低溫落灰建構,此階段應注意兩重要溫域,如376c時硫化鐵溶解排放胚體收縮及574c時,石英轉換胚體收縮,每小時升溫速率約20度至35度左右,視落灰狀況調節速率,因柴窯為間歇性熱力,所以在反應溫度(376c時硫化鐵溶解排放及574c時石英轉換)前,需持溫,然後直接燒至反應溫度之上,勿使溫度上下來回,避免開裂情況(柴窯屬前後上下有落差溫的特性超過反應溫度後應往上提升50c左右作為落差的緩衝) ,另外此階段氧孔應關閉,進入550度後,投柴孔需加蓋蓋子減少冷空氣進量。


3漸層落灰期650c850c,時間約6至個12小時,作用及效果為中溫落灰建構,此階段因胚體經過收縮,使窯內煙囪拉力,比原先大,但仍屬於輕拉力,落灰面積約在胚體的轉折面,較不易殘留在胚體上,所以視需求調整時間,屬燒成中較單純的溫域。


4土胚還原期850c1000c,時間約6至個12小時,作用及效果為將土中所含氧化金屬,藉由缺氧狀態帶至表層,僅為發色基礎條件之一,又因柴窯非常壓性熱力(瓦斯窯為常壓性熱力) ,所以無需降低煙囪拉力(漏垌) ,這是普遍瓦斯窯或電窯作者被工業窯爐使用概念教育錯誤的柴窯概念,此方式只適用於局部常壓性熱力窯爐,電窯瓦斯亦不適用。


5高溫落灰期1000c1200c,時間約12至個24小時,作用及效果為高溫落灰建構,此階段因胚體再度收縮,使窯內煙囪拉力更大,屬於強拉力,落灰面積約在胚體的吃灰面最上方,因拉力大受灰面積相對最小,從1150c以上升溫速率就開始降緩,溫度不易上升,用柴量增大,屬較不易燒成的溫域。


燒成期1150c1250c,時間約824個小時,作用及效果為高溫落灰融熔,於此階段因胚體落灰再1220c1230c間開始融熔,融熔前窯內還原作用不大,待融熔後操作還原效果對落灰或釉面還原性才屬正確方式此概念同樣被工業窯爐使用概念教育錯誤過,從1150c以上升溫為鐵的發色點,因而要注意1150c以上溫度停留時間,1220c1250c以上,對落灰或釉面流動性極為關鍵,需較多的實作經驗判斷,以越高溫落灰或釉面越失透呈現玻化為依據,上下操控燒成溫度來製造釉面效果,也是所謂燒成曲線最難的地方,屬較多經驗者燒成的領域,對釉面乳濁.失透.流動性掌控,均以作者所需而定,以上綜合整個過程,約呈現下列之兩種燒成曲線表供陶友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自在屋 的頭像
    自在屋

    《禾本草堂》~^_^~不是中藥舖

    自在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